如果英國劇場是一條時間線,那麼在憤怒一代(angry generation)和直面劇場(in-yer-face theatre)一代之間,我們好像看到一個斷層,當中也好像只有兩個響亮的名字,第一個是橫度時間廣闊的卡瑞‧邱琪兒(Caryl Churchill),而第二個,卻是大器晚成的馬丁‧昆普(Martin Crimp)。跟邱琪兒不同的是,昆普比憤怒一代的劇作家晩了足足一輩,他的創作生涯在八十年代初才開始,卻要到直面劇場爆發的九十年代末,才寫出他公認的代表作《幹掉她》(Attempts on her Life, 1997)。昆普從不承認自己是直面劇場一員,事實上,英國劇場傳統中所常見的直接批判很少見於他的劇作中,反而歐陸荒誕劇的詭魅痕跡,卻總是瀰漫在他那種濃淡有致、機關處處的戲劇語言裡。亦正因如此,他才能在云云英國社會現實劇場之外另闢蹊徑,獨豎昆普國度(Crimpland)的旗幟。
2013年初,適逢倫敦舉辦昆普戲劇研討會,同時其新作《活在快樂共和國》(In the Republic of Happiness)亦正值上演,「新文本工作室」成員為此遠赴英倫,親睹昆普劇場的最新動向,並在這次劇作家檔案中作出第一手的越洋報導。另亦承蒙台灣「創劇團」允諾,轉載其數篇關於昆普劇作的深度研究文章,這是華文界少數對昆普的精細閲讀,極具參考價值,可算是我們進入昆普國度的一次美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