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本運動 :::
 
 
 ::: 新文本運動 :::
 
 
 
 ::: 新文本運動 :::
「劇作家檔案」每季發佈一次,每期將會引介一位當代英國、德國或法國的劇作家,組織多篇專論文章以剖析劇作家的劇場美學、語言風格、在本地和外國的演出狀況等。同時亦會網羅大量劇作家的劇作出版及研究書目、評論列表、香港及華文界演出資料整理等,供有興趣的人士參考。
為劇場注射革命文字:馬丁.昆普
    鄧正健

馬丁‧昆普(Martin Andrew Crimp,生於1956年2月14日),英國當代劇作家,在不少評論者眼中,昆普屬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英國「直面劇場」(in-yer-face theatre)的主將之一,但他一直都拒絕這個標籤。在1997年,昆普的代表作之一《幹掉她》(Attempts on Her Life, 1997)上演,旋即被評為過去四分一世紀最好的英國劇作之一,在時間上正好適逢如肯恩(Sarah Kane)、瑞文希爾(Mark Ravenhill)等「直面劇場」一代劇作家群冒起的時代。但實際上,這時昆普的劇場生涯已超過十五年,不論在年齡和劇場資歷上均可算是「直面劇場」一代的先輩。肯恩曾說「他(馬丁‧昆普)是少數真正為劇場注射革命文字的劇作家之一。」顯見他的劇場實驗確實影響著近二十年的後輩劇作家。

昆普生於英國東南部肯特群(Kent)的達特福德市(Dartford),父親是一名鐵路信號工程師。昆普四歲時,他的父親舉家遷往倫敦南部。及後昆普在劍橋大學聖凱瑟琳學院(St Catharine's College, Cambridge)修讀英文,同時亦展開了他的戲劇創作生涯,發表了一部臨摹荒誕劇的作品《鐺》(Clang)。這時昆普並未清楚他將會成為一名劇作家,但已顯露出他對創作的巨大熱情。他最初打算做一名作家,並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和一部長篇小說,但都不獲出版社欣賞而沒有出版。

1981年,昆普加入了里奇蒙的橙樹劇院(Orange Tree Theatre, Richmond)。這個位於倫敦西南方近郊的劇院邀請昆普加入他們的寫作工作坊,並承諾會把他的劇本作午間演出。結果昆普在七年之間交出了六個劇本,分別是《活遺跡》(Living Remains, 1982)、《四種意圖》(Four Attempted Acts, 1984)、《各式玩命法》(Death-Defying Act, 1985)、《絕對巴哈馬》(Definitely the Bahamas, 1987)、《對付克萊爾》(Dealing with Clair, 1988)和《重複播放》(Play with Repeats, 1989)。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英國劇場一直深受政治上的戴卓爾主義(Thatcherism)所影響。英國政府的新自由主義國策逼使劇場界必須走商業化的道路,這間接導致自五、六十代由約翰‧奧斯本(John Osborne)及愛德華‧邦德(Edward Bond)等劇作家為代表的英國政治劇傳統漸趨式微。昆普曾經言道,在他的劇作家生涯開始之初,他並沒有受到這種邦德風格(Bond-type)和憤怒劇(angry plays)所影響,反而他大量閱讀了來自法國的荒誕劇及其他當代劇作,這便成為了他在八、九十年代的創作養份。昆普的劇場實驗並不著重對當下社會問題作直接反映或正面批判,反而更多是發掘劇場語言和形式的可能性。

自1990年開始,昆普的作品正式在英國實驗劇場重鎮皇家宮廷劇院(Royal Court Theatre)登場,其中包括《沒人看錄像》(No One Sees the Video, 1990)、《引人注意》(Getting Attention, 1991)、《治療》(The Treatment, 1993)、《幹掉她》、《鄉下》(The Country, 2000)、《面壁》(Face to the Wall, 2000)、《更少突發事件》(Fewer Emergencies, 2005)、《城市》(The City, 2008)以及剛公演的《活在快樂共和國》(In the Republic of Happiness, 2012)

昆普的作品向來以難澀稱著,劇中很多時皆缺乏明確的角色身份,對話內容和語調內斂,情緒陰冷抽離,因此觀眾總是需要花費大量心神去分辨和思考劇中的人物關係和情節發展,其中尤以《幹掉她》為其劇場語言的代表作。在這部已被翻譯成超過二十種語言的作品裡,每一句對白皆沒有標示出是由哪個角色所說的,甚至整齣劇應有多少名演員也沒有指示。在十七場看似沒有聯繫的場景中,有一群人一直在談論一位名叫「安妮」(Anne)的女人,在這些人的敘述中,觀眾不斷聽到各式各樣關於「安妮」的事述,卻又是互相矛盾的,她有時是恐怖份子,有時是謀殺親子的母親,有時是藝術家,有時甚至是一輛新車。整部作品始終在挑戰著觀眾對如何完整地拼湊出一個完整角色的努力,進而對「何謂一齣戲」的慣常理解作出巨大的質詢。

除了創作以外,昆普亦翻譯過大量歐洲劇作,並給予當代化和英國本土化。古典如莫里哀(Molière)的《偽君子》(Tartuffe, ou l'Imposteur, Tartuffe, or The Impostor)、契訶夫(Anton Chekhov)的《海鷗》(The Seagull),當代荒誕劇像尤涅斯柯(Eugène Ionesco)的《椅子》(Les Chaises, The Chairs)和《犀牛》(Rhinocéros , Rhinoceros)等,另還翻譯了法國當代劇作家戈爾德思(Bernard-Marie Koltès)的《侯貝多‧如戈》(Roberto Zucco),這部作品在角色和對白的設定基調,也影響著昆普對《幹掉她》種種處理方式。

 

 ::: 新文本運動 :::
編者前言
在憤怒和直面之間
專題文章
理解馬丁.昆普的兩條進路——評昆普的五部作品
為劇場注射革命文字:馬丁.昆普
倫敦馬丁.昆普戲劇研討會
破壞的極致——介紹及評論馬丁.昆普新戲《活在快樂共和國》
語言本身就是行動 ——專訪馬丁.昆普( Martin Crimp)
轉載文章
從缺席了的主角開始
最強烈的不安才是關鍵——昆普訪談
劇作
劇本選段: 幹掉她(Attempts on her Life)
石頭吞噬了心——昆普的《鄉下》
望不穿的都城——昆普的《城市》
參考資料
::: 新文本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