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本運動 :::
 
 
 ::: 新文本運動 :::
 
 
 
 ::: 新文本運動 :::
「劇作家檔案」每季發佈一次,每期將會引介一位當代英國、德國或法國的劇作家,組織多篇專論文章以剖析劇作家的劇場美學、語言風格、在本地和外國的演出狀況等。同時亦會網羅大量劇作家的劇作出版及研究書目、評論列表、香港及華文界演出資料整理等,供有興趣的人士參考。
莎拉‧肯恩(Sarah Kane)-專題文章
     
    抑鬱與直面:莎拉‧肯恩(Sarah Kane)
    鄧正健

莎拉‧肯恩(Sarah Kane,1971年2月3日 – 1999年2月20日),內地譯作「薩拉‧凱恩」,英國新生代劇作家。在短短28年的生命中,這位受抑鬱症纏繞多年、最終自殺身亡的戲劇天才只留下了五部劇作(還有一部短片《皮膚》(Skin, 1995)以及兩篇刊於《衛報》(The Guardian)的文章),但每部作品皆呈現出極具爆炸性的戲劇張力,她善於以極度殘酷和血腥的意象,直接展示人類文明的真實一面。她的作品大都以性慾、肉體之痛、扭曲的愛情、暴力、死亡、救贖等為主題,並以淡化的語言和綿密的詩意,挑戰傳統的現實主義戲劇結構,對當代戲劇形式作出種種尖銳的探索。她對當代劇場的挑戰和衝擊,使她成為英國、歐洲以至世界劇壇中演出量最高的當代劇作家之一。

評論界一般把莎拉‧肯恩稱為英國「直面劇場」(In-yer-face theatre)的領軍人物。這個說法應是來自英國著名戲劇評論家希爾茲(Aleks Sierz),他將莎拉‧肯恩、馬克‧瑞文希爾(Mark Ravenhill)和安東尼‧尼爾森(Anthony Neilson)視為「直面劇場」的三大巨頭,以說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英國劇場新生代不安於傳統的澎湃面貌。然而,這未必就是描述肯恩及其同代劇作家的唯一框架。事實上,1990年代是一個英國劇場史上的一個斷裂時期,在經歷1980年代的「戴卓爾時代」(Age of Thatcher)所洗禮,英國劇場普遍瀰漫著一種鬱悶的氣氛,人們對英國劇場中的寫實主義和政治劇場傳統深感懷疑。而適逢其時,一批四十歲以下的新生代劇作家突然冒起,他們以一種焦躁不安的姿態,創作出大量充滿挑釁性的作品,試圖衝擊在他們眼中已腐敗不堪的英國社會。有評論認為,肯恩於1995年上演的處女作《驚爆》(Blasted),完全可以媲美前輩约翰‧奥斯本(John Osborne)在1956年發表的經典劇作《憤怒回望》(Look Back in Anger),同樣抓住了一個時代的時代精神,也同樣激活了一整代劇作家的創作力。

莎拉‧肯恩生於英格蘭東南部雅息士郡(Essex)的布蘭活市(Brentwood),母親是教師,父親是《每日鏡報》(Daily Mirror)的新聞記者。肯恩的家庭有著很濃厚的基督宗教信仰,這影響到她日後一直以「宗教」作為創作泉源之一。高中畢業後,肯恩到了西部的布里斯托爾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修讀戲劇,期間曾編寫過一部名為《病》(Sick)的習作,並於1992年以全優成績畢業,隨即轉入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攻讀編劇碩士,並師從著名劇作家戴維‧艾德加(David Edgar)。在學期間,肯恩除了應付她不喜歡的學校課程之外,也開始秘密地構思她的處女作《驚爆》。後來她到了倫敦,在布殊劇院(Bush Theatre)任職文學助理,並同時完成了《驚爆》的創作。

1995年1月,《驚爆》在倫敦皇家宮廷劇院樓上劇場(Royal Court Theatre Upstairs)首演,導演是後來執導莎拉‧肯恩大部份作品的詹姆斯‧麥克唐納(James MacDonald)。上演旋即引起極大爭議,評論大都批評作品幼稚無聊、嘩眾取寵、令人嘔心,但及後諸如哈洛‧品特(Harold Pinter)和愛德華‧邦德(Edward Bond)等著名劇作家均開腔,對《驚爆》大加讚賞,還批評評論界的膚淺,輿論才開始重新評價此劇的藝術價值。

《驚爆》一劇中只有三個角色:中年的小報記者伊安(Ian)、年輕女子凱特(Cate)以及一名士兵。伊安把凱特帶一家豪華酒店客房裡過夜,他滿口髒話,言語間充滿了種族歧視意識。他最初試圖勾引天真得有點呆笨的凱特上床,在一連串的手淫、口交等性愛動作之後,伊安終於強姦了凱特。夜裡,伊安開始變得焦躁不安,有一個全副武裝的士兵突然闖進房間裡,他在向伊安講述大量戰爭暴行之後,隨即撲向伊安,雞姦了他,還吃掉伊安的眼珠,再吞槍自殺。這時凱特在浴室裡抱著嬰兒出來,把嬰兒埋在地板下。最後伊安如著了魔一樣在地上爬行,扒開地板,並把死去的嬰兒吞吃下去。整部戲似乎流露著荒誕劇的味道,然而肯恩卻是更著意於以密集的殘酷意象,崩解全劇的結構,場景從最初的寫實到後來愈發被支解,其震撼力不僅在於直接呈現文明現實的殘酷,也一步一步摧毀現實主義式的戲劇風格。

在《驚爆》之後,莎拉‧肯恩於1996年5月在諾丁山(Notting Hill)的門閘劇場(Gate Theatre)上演《菲爾德的愛》(Phaedra’s Love)。故事改編自古羅馬一個經典的皇室亂倫故事,皇后菲爾德(Phaedra)瘋狂愛上了她的繼子希波利特斯(Hippolytus),但繼子則因為自戀情結和道德癖,多次拒絕了繼母的勾引。在肯恩的版本中,故事被寫成了一個現代主義的肥皂劇:希波利特斯在皇宫室內看電視,一邊擤鼻涕,一邊手淫。菲爾德在旁不斷勾引他,還替他口交,可是他仍是無動於衷,以冷漠回絕了繼母的熱情。菲爾德在得知自己女兒和希波利特斯的姦情後,在極度絕望中自殺而死,並留下遺書指摘希波利特斯強姦了她。但希波利特斯卻一直拒絕為自己開脫,最後還遭到群眾割下睪丸,丟在烤爐上熏炙。《菲爾德的愛》是肯恩直接觸及愛情的劇作,她顛覆了原劇的悲劇性,把菲爾德和希波利特斯寫成了人類面對極端愛情時的兩種最為暴力的象徵。然而在冷峻的筆調之中,卻在字裡行間流露著一份悲涼的幽默,使得肯恩把此劇稱為「我的喜劇」。

《清洗》(Cleansed)是莎拉‧肯恩的第三部劇作,於1998年4月在皇家宮廷劇院首演。她師法德國劇作家畢希納(Georg Büchner)消除劇場敘事性的風格,以大量極為簡約的對白作為故事敘述的方式。劇中主線是敘述一個名叫廷克(Tinker)的虐待狂,如何透過對別人的殘酷迫害,來測試愛情的極限。劇中每一個角色都深愛著另一個人,但在廷克的酷刑之下,每一個人的肉體都被切割和轉移,折斷四肢、割舌、剝皮、閹割等,最後他們的性格特徵都被置換,如劇中女子說她是葛莉絲(Grace),身上卻有著哥哥格雷姆(Graham)的性器官;卡爾(Carl)穿上羅賓(Robin)的衣服,而這本來是葛莉絲的衣服等等。

《清洗》是莎拉‧肯恩對劇場形式的一次重大挑戰。她試圖測試:這種關於肉體暴力的暴烈意象,如何在舞台上被呈現?而她則堅信:能夠想像出來的,就能夠表現。她的文字一直逼迫著導演,逼使他們要不拘一格,放棄傳統的現實主義戲劇結構,以擠壓出無窮無盡的想像力。

在莎拉‧肯恩的創作計劃中,《驚爆》和《清洗》本來是一個三部曲中的頭兩部,第三部是關於核子災難的。但在完成《清洗》之後,她放棄了三部曲的計劃,轉而創作一部更驚世駭俗的作品:《渴求》(Crave)。1996年秋,肯恩開始在培茵‧普羅劇團(Paines Plough)擔任駐團編劇,她的主要工作是參與創作新劇和培訓新編劇。劇團經常在布里德維爾劇院(Bridewell Theatre)舉行午間讀劇會,而《渴求》最初正是在這個午間讀劇會發表的。她當時以瑪麗‧凱爾維登(Marie Kelvedon)署名,此舉說明了她試圖擺脫「具爭議性劇作家莎拉‧肯恩」的陰影。

《渴求》的部份對白取材自《聖經》和T. S.艾略特(T. S. Eilot)的名著《荒原》(The Waste Land)。劇中共有四個角色,分別是A、B、C和M。對白中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角色之間時而交談,時而自白,對白中零散地暗示了各式各樣的創傷和慾望。藉著此劇,肯恩希望延續《清洗》對暴力與愛情的深層探索,包括原始性愛、母親之愛和暴虐之愛等。與《清洗》不同的是,隨著角色和情節的模糊化,《渴求》徹底支解了傳統的戲劇結構,而這並不意味著肯恩放棄了「戲劇」這一形式,相反,她以更為直接、更為赤裸的方式,將自我的內在衝突鑲嵌於戲劇本文之中,而不再以任何具體的角色和故事情節作為間接的載體。劇中的語言極具詩化,音樂性強,不論是誦讀劇本還是欣賞演出,觀眾還是能夠直接體會到肯恩的錐心之痛,難怪於1998年在愛丁堡藝術節(Edinburgh Festival)的特拉沃斯劇院(Traverse Theatre)首演時,贏得了高度評價。

莎拉‧肯恩一直受到抑鬱症所折磨,在1998年秋天,她的抑鬱症復發,且日漸嚴重。在飽受病症折磨和接受治療的同時,她亦開始把這些經驗寫成了她最後一部劇作:《4.48精神崩潰》(4.48 Psychosis)。在治療期間,肯恩發現自己每天總是在清晨4時48分醒來,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一刻,而她卻有著從未有過的清醒之感,精神混亂的狀態也好像突然消失了。她在《4.48精神崩潰》中正是要展示這種精神崩潰中的清醒時刻,跟外部世界之間的關係。劇中把在《渴求》中的去人物化和去情節化形式推向極致,劇中沒有明確的角色和對白,而只有大量片碎的獨白和對話,以無規律的詩句、標點、數列、詞列、字母組合、臨床記錄等語言表達。肯恩透過這些語言碎片,表現了她在精神崩潰狀態裡的主體斷裂,以及她如何在意識困擾中作垂死掙扎。作品甚至比《渴求》更為原始、更為個人,但它依然是一部劇作,而觀眾亦只能透過「戲劇」這一形式,清楚看到肯恩的自我,以及他們自身。

肯恩最終沒法看到《4.48精神崩潰》的演出。她在完成作品之後不久,便被發現在倫敦一家醫院的浴室內上吊自殺。這是1999年2月20日,其時她28歲。此劇後來在2000年6月於皇家宮廷杰伍德劇院樓上劇場(Royal Court Jerwood Theatre Upstairs)上演,仍然由多次執導肯恩作品的麥克唐納擔任導演,並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莎拉‧肯恩以自殺來結束其戲劇生涯,無疑極具震撼性,但她對戲劇藝術的衝擊和貢獻更是不容忽視的。肯恩留下的五部劇作,某程度上可以視為一個藝術整體,她以爆炸性的戲劇張力和文本詩意,展示了一種劇場創作的全新可能,而在她身後,她的作品一直啟迪著無數跟她同代,以及後輩的劇作家。


參考資料:

1. Greig, David. “Introduction,” Sarah Kane: Complete Plays. London: Methuen Drama, 2001, p.ix-xviii.

2. 胡開奇。〈薩拉.凱恩與 “直面” 戲劇〉。《薩拉‧凱恩戲劇集》。胡開奇/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284 – 304頁。

3. 維基百科「Sarah Kane」條目


 ::: 新文本運動 :::
編者前言
新文本的原型
專題文章
抑鬱與直面:莎拉‧肯恩(Sarah Kane)
SK語錄
莎拉‧肯恩 如何勾引我們?—香港演出者對談
轉載文章
無人觸及之死亡幽谷
Sarah Kane 閱讀筆記
愛的浪漫與殘酷——莎拉肯恩的浪漫主義
莎拉•肯恩的儀祭
劇作
劇情簡介
參考資料
::: 新文本運動 :::